说到时间管理,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,这样你就清楚时间的每一分都花在了那里,然后再给予分析和总结,会给生活带来很多变化,当然是好的变化。

我是从2013年2月份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的,当时是碰到了一款记录时间的app,叫做aTimeLogger,在里面添加进你想要记录的活动,比如睡觉、阅读、运动等,每开始一项活动时打开app开始记录,活动结束时,点击停止按钮,这项活动的时间花费就记录了下来。之后的4月份,偶然间看到了这个视频:34枚金币时间管理,除去睡觉时间,该时间管理方法将早7点至晚12点间的17个小时按每半小时分成34份,代表34枚金币,每天晚上统计一下这34枚金币是如何花的并进行分析总结。我根据该方法中提出的活动分类方法应用到了aTimeLogger中,开始了我的时间记录。

刚开始时,经常忘记打开app进行记录,当年2月份只记录了35多个小时(5.3%),通过3个月的坚持,5月份的时间记录已经达到了100%。习惯养成后,这好像成了一种本能反应,每开始一项活动都会掏出手机进行记录。通过回顾,短至一天,长至一周、一个月或一年,aTimeLogger会根据你的时间记录生成详细的统计报表,以饼状图或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,比如各项活动的总时间花费、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等,这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到我的时间具体开销,就拿睡觉来说,我十分清楚这一年总共睡了多少小时,每个月睡多久,平均一天几个小时。

aTimeLogger Report

aTimeLogger Report

经过这几年的的时间记录(期间由于考研结束及本科毕业,终止过两次),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就是我形成了很强的时间观念,且让我发现,用于学习的时间真的不多,一不留神大把大把的时间就会在指缝间溜走。

以下是我2015年的时间统计报告。分成两大部分:第一部分是各类活动的总时间开销并进行横向对比;第二部分是按月统计每类活动的时间开销并进行说明。

注:时间统计图表使用d3js制作,每个图标都具有交互功能,你可以使用鼠标通过悬浮或点击来查看对应信息(同样支持触屏设备)。

各项活动汇总报告

在2015年,我的时间开销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项:

单项活动统计报告

以下是单项活动的详细统计报告,主要包括2015年每月对应的时间花费、当月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以及每天的平均时间花费。

注:点击图表显示各月的日平均花费时间。

Guilt Free

2015年总共花费3289小时,占据总记录时间的37.5%。

每个月分布情况为:

这一类的时间花费每天、每个月的起伏都比较波动,原因就是除去学习、睡觉时间,其他所有的时间花费都归到了这一类,同时这也反映了每天的生活不像睡觉那样稳定,比如这天杂事多,那么今天的Guilt Free时间就会多,要是这一天学习时间长,那么这一天的Guilt Free时间就比较少。

从每月的分布情况看,可以发现自己每个月的投入时间差别。比如花费时间最高的10月份,当时正值校招期间,每天都会奔波于各种宣讲会、招聘会之中,所以这个月Guilt Free时间比较多。其次是2月份,因为当时是假期,在家比较懒散,没有踏实学习。而1月份,正值考试周,那段时间学习时间最多,因此Guilt Free时间最少。

Sleep

2015年,睡觉花费3048个小时,占一年记录总时间的34.8%。

每个月的分布情况为:

看,找工作的九月份严重剥夺睡眠时间!

Front-end

学习类别之一,这是从2014年十一月底开始的一项记录,其时间是用来学习前端开发知识,包括:

  • 阅读专业书籍
  • 学习公开课程
  • 编写代码等

2015年的时间花费为894小时,占去总的记录时间的10.2%。听说掌握一项技能的学习时间为1000小时,这样的话,加上2014年的时间,总花费时间已超过1000,但我发觉自己的能力还差很多,这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时间不能代表全部,还反映了你的学习方法到底对不对以及合不合理的问题。

各月的时间分布统计为:

Research

这一类是投入到科研上的时间。惭愧的说,我投入的时间不多,全年只有510个小时,占5.8%。

这一年,科研没有作出成果,这是我感觉很失败的地方,有时候一想到读研究生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,就会感到很不可思议。

为找工作做准备,投入了超过10%(Front-end类别)的时间,因此,分配到科研上的时间就会被压榨,这是主要原因。但从另外几方面看,也有些原因,虽然不是很客观,甚至片面。

  • 感觉不到周围的学术氛围,做学术感到很枯燥,这导致不愿在科研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;
  • 看不到自己的进步,没有有效的及时反馈,让我渐渐失去做学术的动力(虽然我特别喜欢我的学术方向);
  • 没有明确的目标,这就导致精力瞄不到一个点上,最终什么都没做出来(惭愧)。

哎,说来说去,还是自己的原因。作为两年制的专业硕士,就没有一颗踏实做学术的心。

各月时间分布:

可以看出找工作期间基本告别了科研生活。

Reading

这一项包括读书和观看TED Talks花费的时间。

阅读目标是每天阅读两小时,结果一年下来,平均每天一个小时都不够。但要是算上看专业书的时间,会远远超过所定下的目标滴:)

全年阅读时间为241小时,占2.8%。

Fitness

健身从2014年10月份开始,这一年多来,身体素质确实有很大变化,入学时体重将近160斤,现在稳定在140斤左右,虽然体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(至少我是这样感觉,但回家后逢人就说我瘦了,要多吃点-_-),但全身的肌肉含量比起一年前可以说是特别明显,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肌肉群。

今年的健身时间(下半年学会了游泳,因此健身时间也包括游泳)为206,占全年时间2.4%,各月分布:

八月份换了一家健身房并且制定了一项健身计划,因此健身时间明显增多(肌肉也在蹭蹭的涨啊:-)。

GTD

GTD是一套个人事物管理方法,我从两年前开始学习这套方法论并坚持执行,这一类主要包括学习个人管理知识与技能所投入的时间,比如GTD、时间管理、番茄工作法、个人信息管理等。

全年投入总时间157小时,占1.8%。从二月开始:

Meditation

这一类主要记录个人总结、晨写、制定每日计划所花的时间,这一类活动从11月份起才稳定了下来,总计143小时,占1.6%。

C

去年十一月底时,借来了很多C和C++方面的书籍,打算学习一下,为的是为找工作做准备,但感到学习太枯燥无力,就学起了前端开发,遂放弃了学习C语言。

等到九月份,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招聘岗位需求都是后台开发类的,笔试题也大都是Java、C++相关的题目,有的企业即使招聘前端岗位,笔试题也是后端开发类的题目。

由于之前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前端开发上,就没有把精力投入到这一方面。鉴于这种处境,遂又开始学起了这方面的知识,主要包括C语言、计算机系统、数据结构和算法等计算机底层知识。这也说不上因被逼无奈而学,因为要想找软件开发类的工作,即使是前端岗位,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要掌握的。认识到这一点后,就怀着很大的兴趣和动力学了起来。

从九月份开始学习,总学习118小时,占据全年总时间的1.3%,与学习Python时间相当。

各月时间分布:

实践证明,九月份的恶补对找工作是没有多大用滴。要想掌握一门技能,必须慢慢积累和坚持。

Python

学习Python的时间不多,而且时间段比较分散,这也说明我还没有掌握这门语言。 一般是有一段时期,比如想读一本关于Python的专业书籍,参加网络上的一门公开课,才会集中学习一下Python,但从来没有使用Python做出过什么东西。

这次的总结,让我发现,要想掌握一门语言,必须坚持学习,即使每天做不到,也不能有长时间的间断,而且,必须要勤动手,做出具体的东西来,比如写个Web Server,实现一些机器学习算法等。

2015年学习Python的时间为109个小时,占一年时间的1.2%,平均每天半小时的时间都不够,所以总的学习效果微乎其微,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。

Review

这一类代表回顾总结,包括笔记的复习与整理,对学过知识的回顾等,这是一项从10月份开始的记录。

总时间22小时(少的可怜,这也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),占0.3%。

回顾很重要,我却投入了这么点时间,从时间总结得出,我应该在2016年多投入些时间去回顾自己每天学到的知识,加以巩固,从而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。没有回顾,学到的很多知识会很容易遗忘,从而造成时间成本的浪费。

Other

以上各项记录占到全年总时间的99.7%,其余的0.3%(大约20h),属于不再记录或新创建的几个类别中,比如English、Design、Writing。这三项活动我打算在2016年多投入些时间进行学习。

English

虽然说自己的英语水平够满足日常的学习了,比如看英文书籍和文献、观看相关专业视频、浏览英文资讯等,但撰写英文文档、口语表达、词汇量仍然比较欠缺,这也阻止了自己进一步深入学习对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的知识。

Design

Design的目的是学习PixelmatorInkscape等专业的作图工具,掌握一些作图修图技能。

Writing

Writing这一项还比较犹豫,因为这一项与其它项目有冲突,目标不明确。

总结

以上就是2015年的时间总结报告,由于是初次对时间进行总结,分析得还不是特别全面和透彻,而且还存在着诸多个人偏见等主观因素。毕竟时间管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的生活学习中的,并对其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完善,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。

因此,2016年,希望自己对时间利用多投入些思考,多进行总结,达到时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。

如果你有任何建议或意见,欢迎与我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