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欢写,尤其是当我身心放松下来自由书写时,就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不断从大脑中蹦出来,就像旁边有个小精灵在协助我一样。所以,拿起笔或双手搭在键盘上倾倒我的想法时,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。

这几年一直在坚持写日记,慢慢的也就谈不上习惯,而是内化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每天我都会在 Day One 中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事情、突然冒出来的想法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总结。此外,去年十一月份我开始坚持晨写,即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抓起笔记下大脑冒出来的想法。经过这两个多月的晨写,我发现这确实是一种收集想法的有效方式,因为当你醒来时,大脑还未完全清醒,而且还没有被一天的纷繁琐事干扰,专业点说就是大脑还处于 R-mode,这时记录下你的所思所想真的会沉淀出很多有价值的想法。

这几年写了很多,但都是给自己看。而每个人都有故事要讲,你讲出来的故事总会有人去听。我也希望我讲出来的东西一如你感受中的一样,能够带给你一些思考,并让你有所收获,所以,我建立了这个博客网站。当然了,我也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长久以来一直想要做的事情。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建立这个博客网站的原因和想法。

Keep a Blog

写,是主要原因。

写什么呢?

当我学到一些很酷的东西时,我想写出来;当我发现一些人生的精彩时,我想写出来;当我取得一些进步,获得一些经验时,我想写出来。

为什么要写呢?

写,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学习方式。在我未写出来之前,那些我想阐述的东西还不牢固,它们会慢慢消失,除非我把它们写出来,表达出来,而且这也是一种再思考的过程。

在刘未鹏的博文为什么你应该(从现在开始就)写博客中,他谈到的关于长期坚持写博客的几大好处,每一条都特别充分。

比如他讲到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,是对思维梳理的一个过程,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方式。为了写出一篇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创文章,深入思考是必要的,长期坚持下去会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升。

他还谈到“教”是最好的“学”,而书写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: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读者听。有时你会发现,即使是自己很熟悉的内容,动笔之后也会遇到很多障碍。所以,为了把一件事情讲清楚,就需要针对某一个主题去收集相关的资料,并深入去理解隐藏在知识背后最本质的东西。当你感到它已经很有条理,将它介绍给别人时,你常常发现其实还没有使它条理化。这个过程需要你不断的去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。这正好诠释了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中讲到的主题阅读,主题阅读是阅读模式中层次最高的一种,即从你当前正在考虑的主题出发,有选择地去阅读书中的某些章节,最终将这些内容有效组织起来形成知识体系。

写博客带来的诸如能够交到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朋友,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,能够激励你持续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等等优点他都讲的很深刻,正如他总结道:

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,会带来很多好处,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。

之后我浏览Aaron Swartz的网站时,读到他的博文 What is going on here? 他通过援引 C. Wright Mills 的著作《社会学的想象力》来谈他为何写博客时,他说道:

Becoming a scientific thinker requires practice and writing is a powerful aid to reflection.

在《社会学的想象力》治学之道一节中,C. Wright Mills 论述将个人生活与学术生活相融合的意义时讲到:

说你能“获取经验”,首先意味着往日的体验参与并且影响着现在的体验,进而影响到对未来经验的获取。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,你必须控制这相当微妙的交互影响,捕捉你所体验到的东西,然后整理得条例分明:只有如此,你才有希望利用它们来引导、检验你的思考,并在这个过程中,把自己训练成治学有方的学者。

但需要怎么做呢?

有一个好办法:你务必建立一个学术档案(You must set up a file),用社会学家的话说,即记日记(Keep a journal)。

……

无论何时,当你对某些事情或思想深有感触,务必不要让它们从脑海中溜走。相反,你要梳理它们,将其纳入你的学术档案,并在这个过程中抽取它们的含义。让自己看看这些感触和念头是多么愚不可及,还是如何被阐述为令人获益匪浅的东西。

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想法,但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我的认真审视和记录,所以,由此获得的生活体验却如此之少。而循着这种治学方式,或生活方式,也许就能把握住自己的体验,进而激发出更系统的思考。

将 C. Wright Mills 提到的“学术档案(File)”和“日记(Journal)”替换为“网站(Website)”和“博客(Blog)”,其传达的理念依旧是相通的。

So,I must set up a website and keep a blog.

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(PIM)

网络带来的信息碎片化也是我建立这个网站的一个原因,尤其是把大量时间花在社交网络上时,投入的时间与带给我的价值严重不成比例,即沉浸在社交网络上我认为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动。回想这些年的网络活动,我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交网络上度过,从 QQ、微信、微博到 Twitter、Instagram 等。由于社交网络的特点,其传递的信息过于碎片化且充杂着太多的肤浅内容,而这些信息我也是大部分看之即忘,很少带给我有价值的思考。而且,辗转于这些社交网络之中,我创造的信息也呈碎片化分布。如今我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,留在网络上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,正确对待我们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。当我们对所使用的服务越依赖时,诸如这些社交网络,或网盘服务,我们在网络上的自由就越受限制,而且在国家防火墙(GFW)这种圆形监狱式的全面监控下,在使用这些服务时根本谈不上所谓的言论自由和信息安全,何况 GFW 已然变成一套扭曲人们思想的精密工具。有时我就想,自己用心创作的内容要放在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平台上,当这些平台过时或提供的服务不满足我的要求时,我该如何以快捷方便的方式来转移这些内容?显然不能,而这些内容是我想要永久保存的。

所以,着手建立一个以自己网站为中心,其他必需服务为分支的个人信息中心,以系统方法将每一部分都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,并且围绕其中每一部分的发展不断去调整充实这个框架。只有身居这样精心构筑的平台上时,我认为才能做好个人的信息管理(PIM),并把握住自己的体验。

Be A Better Person

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, pick up the pen and write. —— Martin Luther

我可没有这么大的志向,我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自己,正如王小波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中所说:

几年前,我刚刚走出沉默,写了一本书,送给长者看。他不喜欢这本书,认为书不能这样来写。照他看来,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,提升人的灵魂。这真是金玉良言。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,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,就是我自己。这话很卑鄙,很自私,也很诚实。